电影节的美好之处在于,在持续小半月的影展中,会有很多部影片放映。包括中国或海外的新片,以及更值得期待的那些少见的影片,包括胶片修复放映的老片,不会在日常时间登陆院线的大师经典,或因为种种原因不可能在院线放映的作品。
互联网络以及智能电视乃至智能手机的发展,的确让大家都能足不出户就很低成本地获取浩如烟海的影片资源。可即使这样,现在还是越来越多的人往电影院里跑,作为消费的一种形式,愿意花钱去购买这样的服务,说明影院还是有存在感的,大屏幕、高清的片源、更好的音响系统等都是毋庸置疑的优势。
电影节的好处或许还能加上一个,观众的素质也整体高不少。院线里的北影节专场放映厅基本也等同于影迷的专场了。
去年北影节的影片,看的不多,当然就一个业余影迷来说,也不算少,4 部。主要是等我反应过来去买票的时候多数热门票都没了。幸运在于,有那么几部我中意的冷门片还没被抢空,就顺手订票去看了,最后还真不少喜出望外。
说回订票的事,相信经历过电影节的人也多半会对订电影票的事印象深刻。诸多电影都是在开票后相关院线的订座当即飘红一片。热门一点的电影,三五个不同时段和影院的票过不了一刻钟便鸣金收兵的场面也不稀罕。
那要如何在这一番热闹中,订到自己心仪的电影看呢?这事,也讲究一点排兵布阵。
但凡看电影,总有一个选择,这样一部电影值得看与否,首先得过这一关。
但不同往日的是,对一个在两周里展映上千部电影的电影节来说,选喜欢的电影隐含的一个前提是你得知道都有哪些电影会放映。因而,必要的功课还是得做的。
首先要看片单。不想错过好电影,就先浏览电影节官方公布出的片单,结合豆瓣电影的资料库,再加上一些影评人或机构的推荐,就可以对电影节上自己可以狩猎的电影,有清晰的概念了。这时,有必要的话,可以做一个排序,将影片由想看的强烈程度来大致排序,从最想看的影片开始找电影节的相关放映信息。
这时,我们多半得面临取舍的问题。取舍涉及到时间(放映时间)与空间(电影院位置)两方面。通过电影清单,在购票网站或应用中(一般是微信的电影票或格瓦拉承接电影节票务,今年也不例外)上开始检索和确认。多数人在电影节举办的日常里,整个白天都还是被工作所羁绊着的。这就必须考虑与自己心意相符的影片,放映时间是否合适。周末时间的支配相对好说一点,当然这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特别的时间门槛,那么对于大家来说,也多半会是首选,这时候基本是无关电影院远近的,除非真是太过偏远,而自己也没有为了想看的电影而跋涉一下的觉悟。
选片的最好的情况是,影片的放映,不在周末,而是放在工作日晚间,且电影院的位置离自己办公地点也不太远的。不然,你就得估量一下电影院的位置远近,衡量一下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赶场赴约了。这是需要工作的无奈之处。
一番取舍之后,把时间上适合的每部想看的影片,最重要的信息,包括影院,放映日期和时间段,添加到清单里对应的影片条目上,方便后边按图索骥。在做这一步的同时,把搜索和确认时最合适看的那些影片用应用的收藏功能收藏起来,帮边到时开票了的时候快速访问。
等开票了,就立马动手。从最想看的里把最热门的抢起来,再去抢次热门和冷门的。购票流程上说,记得登录购票的网站或应用,记得看清影片放映的场次。
选座的纠结。订票的时候,现在都是选座订票。有些人喜欢坐后排,不管是出于将银幕尽收眼底也好,还是以为自己坐后排能享受得更多的优质体验。对于电影节来说,首先希望能保证的也是能看到,其次是也希望观影效果好一点。前排中间的位置算得上是观影的黄金座,从个人的体验来说,首选前 5 排正中位置,如果能接受,前三排的正中位置更好。可能会有人看不全屏幕,或是需要昂起头观看,很能治疗腰椎病。

本作品采用CC BY-NC-ND 4.0进行许可。转载,请注明原作者 Azeril 及本文源链接。